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千行百業應用創新的重要動力源。本期,我們有幸訪問到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HKCLR)項目負責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竇琪教授。
「保持開放心態」(be open-minded)是本次采訪中多次提及的關鍵詞。科技浪潮奔湧而至,日新月異,開放性思維是抓住時代機遇的必要因素。竇琪教授始終以開放心態迎接挑戰,擁抱一切可能性,不斷探索和推動AI與機器人領域的融合發展。

(竇琪教授與她的第一屆博士生於校慶時的合影)
善於識變、應變、求創新
竇琪教授本科就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談及方向的選擇,她提到:「這是一個不斷摸索和認知的過程。我經常保持開放心態,順應時代和領域的發展,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認真積累。」她2014年開始在港中大攻讀計算機方向的博士學位,當時正值深度學習技術開始蓬勃發展,AI在識別高維度數據和處理復雜決策問題上的能力呈現顯著優勢。竇琪教授及時抓住機遇、迎接變化、擁抱新技術,將博士論文聚焦於深度學習技術的創新,並於博士畢業後前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深造博士後, 進一步探索AI在交叉學科的應用研究。
竇琪教授研究生涯中抓住的另一個「風口」是AI機器人研究。2020年博士後出站後,她回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與HKCLR總監劉雲輝教授共同開展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研發。「當時AI和機器人交叉的研究並不像現在這麽火,具體方向也不那麽明朗,我也遇到了許多挑戰,但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回過頭來看,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也很感恩。」竇琪教授說道。

(劉雲輝教授與竇琪教授在機器人會議ICRA上的合影)
在她看來,AI和機器人的交叉學科研究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具身智能,作為AI技術與機器人深度結合的產物,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廣闊的應用前景。竇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幾年於具身智能方向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積跬步,常「空杯」
交叉學科研究的門檻其實很高,不僅需要不同學科間的知識共通,更需要互相尊重。竇琪教授常以「空杯」心態去接納新的事物和知識,她表示:「交叉學科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我盡量保持積極活躍的思維,讓自己能及時捕捉到新想法的出現,並判斷其是否具有創新的可行性。」
研究如果僅僅浮於表面,就很難落地應用。竇琪教授秉持不斷積累、做足十分的原則,她指出:「進行AI與機器人研究時,我們要做到讓AI領域的專家認可AI部分,讓機器人領域的專家認可機器人部分。要同時獲得不同領域專家的認可是極具挑戰的。而且具體的應用場景本身可能又有一定的限製,例如物流場景、醫療場景等,都有各自的特定需求,但我們迎難而上,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成長,這也是我們的研究理念之一。」 此外,她也經常和學生共勉,如果決定做一件事,應竭盡所能做好它,賦予該選擇更多意義,讓時間發揮價值。
建立成長心態,擁抱無限可能
關於職業規劃,竇琪教授同樣持開放態度。她認為,職業生涯充滿各種可能性,需要不斷應對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她希望所作出的選擇不僅能夠符合自己的興趣,還能夠實現價值。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至少能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積極的影響;當然,如果AI驅動的機器人能夠造福社會、改善人們的未來生活,會使她的工作更有意義和獲得感。
采訪的最後,竇琪教授向有意深耕科研領域的同學給出了幾點建議:
- 保持心態平穩。科研道路上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保持淡定和耐心才能在面對挫折時不輕易放棄,繼續前行。
- 自信是成功的關鍵。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不要輕易被外界的質疑所動搖。自信不僅能夠幫助自己克服困難,還能激發不斷追求卓越的動力。
- 保持學習的熱情。持續輸入是應對變化最好的方式。越早深入學習並掌握新思路的人,越能把握好機遇。